獅子山下最後幾個村莊即將被拆除

走進牛池灣村的舊城區,很快就到了兩層樓房之間的一條小路,其中有一座比較宏偉的老房子,建於1927年,是青磚和灰漿建造的,門口周圍都是花崗岩塊。 

            站在這裡,我彷彿置身於一個偏遠的新界村莊,那裡已經過了幾十年的鼎盛時期,只有很少的老年居民。但牛池灣位於九龍東北部,對於城裡打工的人來說,居住很方便,房子內部用白色木板隔成劏房。 

村子拆遷迫在眉睫時,春滿仍在睡覺

透過公寓開著的門,我看到了春滿,一個在嬰兒車裡熟睡的男嬰。 「他一歲了,」他的母親說。 “今天是他的生日。”

            俊文很可能不會再在這裡過生日,因為舊牛池灣的所有居民都將很快被驅逐,準備好拆除大部分村莊,並代之以新的公共房屋。它是東九龍最後三個村莊之一,被政府稱為「寮屋區」——2019年,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計劃收回村內的私人土地,為公共住宅讓路。

            香港房屋協會負責實施這些計劃,並於 2023 年春季發布了 8 月開始的工作建議。我正在與一小群建築師和其他對香港歷史和遺產感興趣的人一起參觀,他們熱衷於探索這些村莊,也許還鼓勵更多保留其特色的項目。

            在發現當地歷史的有趣面向的同時,對三個村莊的探索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整體發展的疑問。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香港的發展基本上就像是匆忙地消滅過去,但這仍然是創建這座城市的最佳方式嗎?或是有其他更有想像的選擇嗎?每個村莊是否可以以某種方式保留下來,而不僅僅是一個名字?

渴望的不僅是水泥叢林——以及牛池灣的頑強生存

幾個小時前,我搭乘巴士前往牛池灣,經過一排毫無特色的多層街區,這是香港大部分城市的典型特徵。許多人在這些地區生活和工作,但九龍東北部的地名卻顯示人們對水泥叢林以外的事物的渴望;在 Google 地圖上,我注意到嘉佛台、麗晶花園、韻文花園、新麗花園、綠洲啟德…。

三山光廟

            短暫的遊覽從三山國王廟開始,這是一座低矮的建築,有鮮紅的牆壁和綠色的瓦頂,供奉著「三山之王」。寺廟秘書兼村長餘志偉是我們牛池灣的導遊,他解釋說牛池灣地區以前有多個聚居地,但如今只剩下村莊。寺廟後面,一座房子大的岩石周圍和頂部的樹木讓人回想起鄉村的過去,但除此之外,一座高聳的新公寓大樓反映了周圍日益城市化的環境。 

牛池灣,獅子山聳立

            村莊本身距離酒店約十分鐘的步行路程,途中我們乘電梯到大樓的樓梯間,從那裡的一扇小窗戶可以看到牛池灣的景色。一條街道穿過一個露天市場,旁邊是老村莊的低矮建築。遠處矗立著獅子山的獨特輪廓,這座山以香港人的進取精神「獅子山精神」而得名。

            於護送我們輕快地經過市場,進入村子,村子裡大部分都破舊不堪。在相對宏偉的房子附近,鐵絲網圍欄後面的草地表明以前的建築物被燒毀,但由於棚戶區的限製而無法更換。

            由於事先與居民家庭的安排,我們穿過一扇門和一條通道,來到一所房子,房子的牆壁看起來很堅固,窗戶很小,前門通向廚房,廚房裡有煤氣灶上的金屬鍋。隨著時間的推移,廚房牆壁上的油漆變得暗淡,有些地方剝落,露出骯髒的混凝土。新拌混凝土已塗抹在裂縫上。

吳奧斯卡和他的母親

            一扇門通往一個房間,吳冠樂和他的母親週日下午正在那裡放鬆。雖然沒有窗戶,但與九龍的許多住宅相比,它通風又寬敞——餐具櫃上有兩張麵向電視的沙發,旁邊有一個陡峭的梯子通向樓上的臥室,就像傳統的客家房屋一樣。 「奧斯卡 14 歲了,他一生都住在這裡,」他的母親說。 “他的父親是一名廚師,但最近去世了。”

           原來,三個有血緣關係的家庭住在三棟相連的房子裡,共用一個公用廚房。吳是住在這裡的吳氏家族的第四代,他說他想成為一名律師,但聽說獲得資格很難,所以也許他會嘗試成為一名企業家。 

            我問起這棟大樓的狀況如何,吳媽媽說,過去三十、四十年一直受到開發的威脅,所以沒有人願意投資長期維修。就在去年,居民們才得知開發計畫已經敲定,但儘管現在每週都會舉行社區會議,但她和奧斯卡不知道一旦被驅逐他們會去哪裡。 

歷史悠久的村莊被列為寮屋區

            一個擁有長期居民的歷史悠久的村莊竟然被歸類為寮屋區,這或許有些奇怪。這顯然源自於房屋署1982年對寮屋區的調查,當時大片的棚屋容納了從中國湧入香港的移民;然而,這項調查是在牛池灣首次正式記錄之後 173 年進行的。 新安縣志。當被問及分類時,地政總署以電郵回复:“按1982年調查編號的寮屋性質仍屬違例,但暫時‘容忍’”,並指出牛池灣及兩地的寮屋其他東九龍村莊大多位於政府土地上。

            餘帶我們走進一棟以前的校舍,現在是村委會。它對於一個室內羽球場來說足夠大了。根據目前公佈的計劃,這座建築和相對宏偉的房子可能會被保留,而周圍的建築則被拆除。這不是我第一次訪問這些村莊,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釘子戶”,即在反抗的業主抵制疏散命令後,這些建築物仍留在廢墟中。

牛池灣棚戶區店

            再往前走,我們經過一片樹林中的休息區,街對面有一家台灣外賣店,自豪地展示其米其林名錄。榕樹蔭下的小屋出售包裝小吃、冰淇淋和冷飲,樹蔭下有一座神殿,上面裝飾著神靈和武士的微型雕像。附近的老建築內有一家簡陋的理髮店和 1964 年開幕的寶福咖啡館。 

            我們透過一扇鎖著的大門往外看,看到一座兩層樓的建築,這顯然是牛池灣柴堂的最後一座——類似於“尼姑庵”——歷史學家帕特里克·哈斯( Patrick Hase)對此進行了詳細描述,這裡曾經容納過來自香港各地的退休單身女性。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雜誌上。

            榕樹旁的牆上貼著一張中國戲曲的廣告海報,這是寺廟舉辦的吸引現任和前任村民的活動之一,觀眾數量可能有 200 人甚至更多。

餘回到寺廟,黃奇奇接任領隊,參觀竹園竹園。

Nicky Wong,對當地遺產充滿熱情的建築師

            黃是一位對當地遺產充滿熱情的建築師。 「我從中學起就喜歡了解香港歷史,」他說。 「我喜歡看老照片,像是古老的殖民建築。照片中沒有展現我所熟悉的香港。”

            黃開始參觀歷史名勝,並加入香港建築師學會文物及保育委員會,從而獲得參與一些保育項目的機會。他開設了相關網站,並於2017年與妻子Cherry設立Facebook專頁“香港探古香港文物探索”,並於2020年12月撰寫第一篇有關主教山前深水埗配水庫的文章。

            配水庫建於1904年,因不再使用而開始拆除工作。然而,參觀中卻發現了模仿羅馬土木工程的非凡建築,黃連續兩天在帖子中強調了這一點。 「這些貼文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他說。 「拆除工作停止了,地下水庫得以保留。” 

            在林鄭月娥宣布將開發東九龍三個村莊後,黃開始走訪這些村莊,與村民交談,並查閱圖書館、政府記錄和網路報告中的資訊。他發現這些村莊很迷人。

竹園——有點安靜

            「這邊走,」當我們到達竹園時,黃說,竹園距離黃大仙祠以東僅一箭之遙。他帶領我們一行人沿著一條有圍欄的草地小路前進,然後穿過兩座間隔很近、磚牆堅固的房子。我在狹窄的通道裡徘徊拍照,由於頭頂有電線和空調管道等設備,通道光線昏暗。

            “你在幹什麼?”一名從街上趕來的年輕人問道,他懷疑有外人在他家門外開槍。我解釋後得知他是張兆峰,住在我旁邊的房子。 

Cheu 的母親出來了,說自從 Cheu 的祖父在這裡定居以來,這裡就一直是他們家的家。她不想搬出去,但希望政府能保護他們的家。 “我們住在這裡很開心——靠近地鐵站,所以交通非常好,而且很安靜。” 

幾天后,Cheu 通過 Whatsapp 補充道,“我們完全不願意政府強迫拆除這個村莊。”

竹園綠樹掩映的棚戶區

我在村子裡的一個地方遇見了黃和他的團隊,那裡的房子比較棚戶區風格,牆壁和屋頂都是波紋鐵皮。打開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間面積適中、佈置舒適的房間。建築物掩映在綠樹成蔭的環境中,小花園讓竹園比任何嚴格管理的花園更像綠洲。 

儘管有這個名字,但這裡並沒有竹林。而且,從黃發現的一張舊地圖來看,一半以上的前村莊已被沖走,取而代之的是道路和塔樓。

茶果嶺:看來村子要被毀了

事實證明,下個週末我與黃和其他遺產愛好者一起參觀的第三個村莊更加完好。茶果嶺位於前啟德機場東南山坡下的海岸。它以前被稱為九龍“四山”之一,當地人在那裡開採花崗岩,並將其打造成準備建造的地方。

            林若燕是我們的導遊,她是長春協會文物保護中心 (CACHe) 的自由助理專案經理。 “我已經準備好了一份 Powerpoint”,她指著她手裡的一台平板電腦說。檢查完我們已通過 Zoom 連接後,我們開始了一場「展覽」的快速之旅,這就像她幫助 CAHCe 創建的非官方遺產路線。 

            第一站是整潔、粉刷成白色的聖馬可路德教堂,一位牧師告訴我,即將到來的開發項目可能對茶果嶺來說是悲傷的,但對香港來說卻是好事,然後就匆忙前往預約。

            似乎大多數建築物都是一層或兩層的房屋,油漆褪色和變色,幾乎與波紋鐵皮增強的混凝土相匹配。三名婦女站在一條小巷裡聊天,然後回家。 

羅先生在他的家族商店裡; “這棟建築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在一家小店裡,老闆盧國陽正認真地在報紙上做記號,上面列出了即將在沙田比賽的馬匹。他告訴我,他的父親曾經在這裡賣過米酒,並指著牆上掛著一套看起來很古董的量勺,還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黑的秤。 「這棟建築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他說。 

Lo 64 歲了,他一生都在這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他的妻子在一起。大約五十年來,政府一直在提出發展計劃,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進展。該建築位於政府土地上,當被驅逐時,這對夫婦擔心,考慮到政府住房的月租金,他們將不會得到什麼補償。 「但如果村莊受到保護並且我們可以留下來,我們會非常高興,」羅說。 “存在一些火災和颱風的風險,但除此之外還是非常舒適的。”

身著舞獅服裝的羅先生

            再往前走,我們遇到了茶果嶺的另一位常住居民羅振湘,他講述了與天主教神父一起慶祝聖誕節以及加強舞獅練習的故事。他拿來一套舞獅服裝,並自豪地展示了帶有精緻油漆的獅子頭。

            1900年,羅氏家族成員建造了茶果嶺最大的房屋之一-羅大廈。儘管評估指出“這座房子的外觀因大量的電纜、接線盒、空調和醜陋的波紋鋼板颱風雨棚而受到損害”,但這座豪宅被正式列為歷史建築,部分原因是它是由當地的花崗岩。與其他幾棟建築一樣,門口也貼著地政總署的通知,宣布這裡的土地將於 2023 年 8 月 19 日歸還政府。

茶館老闆吳寶和先生

            我們經過一家小咖啡館和一家以前的茶館,現在是一家出售麵條等菜餚的商店。他們仍在營業,每家都由一位自豪的年長業主打理,他一生都在這裡。 

林娜塔莉隨後護送一行人進入一棟看起來堅固的建築,該建築是鄉事委員會總部。委員會副主席陳國漢在此告訴我們,雖然居民不反對被劃為寮屋必須搬遷,但由於茶果嶺的條件較差,但存在不確定性,例如是否會遷入過渡性住房優先於更永久的公寓,以及關於搬遷的任何補償。 「我們對鄉委會的命運一無所知,」他說。 “看來這個村子要被毀了。”

目前公佈的計劃表明茶果嶺村確實將被摧毀。最多可能會保留五棟建築,其中包括法律大廈,在藝術家對開發項目的印像中,它出現在新公寓樓的玻璃幕牆旁邊——一座不合時宜、不合時宜的建築,即使在原來的環境中也是如此。 

茶果嶺天后廟

由於茶果嶺唯一的另一座列入歷史建築的天后廟在發展區外倖存下來,因此該計劃顯然符合政府對茶果嶺遺產價值的看法。 Aecom 的遺產影響評估——作為更關注開發本身的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包括一次實地考察,當時作者對折疊金屬門比對羅氏家族百年老店等建築更感興趣。 

茶果嶺花崗岩用於廣州大教堂以及遠至舊金山

評估提到了花崗岩採石業,但沒有顯示這是香港的重要產業,茶果嶺是主要的營運基地。我從香港大學潘新華博士及鄧穎博士的文章得知,香港花崗岩出口到印度、華東、澳洲、馬尼拉,甚至舊金山,用於建造人行道,宏偉的建築。 1890年代,法國主教在廣州建造了聖心大教堂,使用的花崗岩來自牛頭角和茶果嶺。本地方面,前立法會大樓及中銀大廈均採用來自茶果嶺採石場的花崗岩建造而成。

這裡的採石場與附近三個被稱為「四山」的村莊的其他人組成了鬆散的聯盟,並僱用了在切割和拋光花崗岩方面技藝精湛的客家石匠。 1967 年政府禁止使用爆炸物後,採石活動逐漸減少。到那時,原來150公尺高的茶果嶺山的90多公尺已被拆除,可能大部分是作為建造啟德機場的堆填區。

花崗岩塊的倉庫狀結構是相關產業的殘餘:開採高嶺土,一種經過清洗、乾燥的黏土,主要用於製造瓷磚。根據《香港工業史》網站介紹,地質學家在1920年代發現了高嶺土,並於1933年開始開採。該礦的歷史曲折,在20世紀50年代僱用了多達60名村民,在20世紀1950年代面對海外競爭時舉步維艱。1980 年代,政府於 1996 年終止租約,準備進行開發工作。

雖然計劃包括一個採礦歷史解釋中心,但它看起來很小,與採礦和採石區無關。就在我們即將離開茶果嶺時,參觀中的一位建築師已經勾勒出保護村莊更多區域的想法,方法是移動計劃中的公寓樓,並抬高至少一棟,為下面一些重建和翻新的建築物留出空間。它。

其他旅遊團成員也希望這三個村莊能夠進行創新開發,將新的住房與原有的當地特色結合。

香港的同質住宅;其他地方以保護為主導的城市更新項目

呂文基 (Frankie Lui) 是城市設計公司 Atelier Global 的創始人,主要總部位於深圳,他在現今九龍灣的寮屋區長大,對這種重建有著不同尋常的見解。同時記住,「社區很棒!當我媽媽很忙時,鄰居照顧我。」他對幾十年前清理棚屋的情況沒有任何疑慮。但對於村莊,他希望政府不要遵循慣例。

            「我不同意政府現在和過去 20 年來所做的事情,」弗蘭基透過 Whatsapp 寫道。 「他們只在處女地或沒有歷史背景的地點建造同質的高效住宅大樓。香港有多樣化的社區/村莊/城市結構,但如今你幾乎無法區分新住宅區之間的區別。”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兼任助理教授伯納德·布倫南(Bernard Brennan)參加了牛池灣和竹園的郊遊,他同樣希望這三個村莊能有比同質化發展更好的東西。他透過電子郵件告訴我:“早在英國殖民時期之前,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最初被設定為傳統村莊,並且仍然包含在香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稀有性的建築結構。” 「我對只保留一棟孤立的建築或一些文物的想法持懷疑態度。如果這些地方的更廣泛的部分能夠作為城市更新策略的一部分保留,那就太好了。國際上和中國都有很多此類以保護為主導的城市更新項目的例子。”

深圳東部大鵬古城

我在中國大陸參觀過幾個這樣的項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我向Frankie提到深圳東部的大鵬古城後,他告訴我另一個離香港更近的復興計畫——南頭古城,距離元朗僅15公里。 「我發現深圳和其他大灣區城市都珍惜自己的城市,並且比香港對新想法更加開放,」他表示。

希望所有香港人都有創意項目

            當我經過藍田地鐵站離開茶果嶺時,我注意到該地區幾十年前的棕褐色照片 - 表明我們對過去的懷念,彷彿我們在現代化的混亂浪潮中失去了一些特別的東西。

            我對牛池灣、竹園和茶果嶺的訪問表明,除了照片、象徵性的建築和文物之外,還有可能保存更多的過去。還問是否 房屋協會對保留/重建比目前計劃更多的三個村莊的想法持開放態度,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回复說答案是“否”: 茶果嶺村計畫已成功通過法定規劃程序……其餘項目也將遵循類似程序……房協將繼續就各種規劃問題,包括保護歷史建築,與政府和相關部門保持密切溝通。”

 即便如此,黃仍然對將舊建築與新建築一起保存的創意項目抱持希望。他說:「作為建築師,我們擁有透過與房屋協會對話的專業知識來做到這一點。」他指出,這些項目並不適合所有香港人。 “但如果一個村莊被沖走,只保住了一棟房子,那就只是另一個住宅區,與村民的生活方式無關,沒有歷史。”

寫給 南華早報 雜誌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